1例垂体细胞瘤合并垂体ACTH增生的个案报道
如欲投稿请点击
【Ref: Guo X, et al. Medicine (Baltimore) . 2016 Mar; 95(10): e3062. doi: 10. 1097/ MD.0000000000003062.】
1958年Liss等首次报告垂体细胞瘤,至今文献报道不足60例。垂体细胞瘤是发生于神经垂体--垂体后叶及垂体柄漏斗部的WHO I级肿瘤,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压迫视交叉所致的视力、视野障碍。压迫垂体前叶发生下丘脑-垂体-靶腺轴激素水平改变,压迫海绵窦致使眼肌功能障碍等;垂体细胞瘤发病率低,临床症状和影像学表现无特异性,诊断较困难。垂体细胞瘤合并下丘脑-垂体-肾上腺轴激素改变,既往文献上仅有5例。
合并激素改变的原因:
① 肿瘤占位效应;
② 垂体细胞瘤合并垂体ACTH腺瘤。
最近,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的Xiaopeng Guo等在2016年3月的《Medicine》上报道1例垂体细胞瘤合并垂体ACTH增生患者,供神经外科同仁们分享。
46岁女性患者,因向心性肥胖、体重增加2年入院。入院时临床表现:满月脸、多血质、颈后及锁骨上脂肪垫、下腹及双侧股部宽大紫纹、腹围增大、四肢变细、乏力纳差,经期延后、经量少甚至闭经。2年来,体重共增加15kg,入院时BMI38.5kg/m2。既往高血压病史5年,口服降压药控制不佳。内分泌检查,垂体前叶激素:血促肾上腺皮质激素(ACTH↑,72.6pg/mL)、血皮质醇(F↑,23.76μg/dL)及24小时尿游离皮质醇(UFC/24hr↑,538.08μg/mL)均升高;小剂量地塞米松抑制试验不能抑制,大剂量地塞米松抑制试验抑制>50%。影像学检查:鞍区MRI提示垂体右翼15mm×10mm×7mm的等T1WI等T2WI信号影,T1WI垂体后叶高信号存在;注射造影剂后肿瘤均匀强化(图1)。腹部超声示双侧肾上腺轻度增生,未见明确占位性病变。胸部高分辨率CT示未见明确占位性病变。术前诊断为:ACTH依赖性库欣综合征,垂体ACTH腺瘤;高血压病。
图1. 患者术前鞍区MRI,平扫见鞍内右侧略高信号,增强扫描轻度强化。
术前准备完善后,于全麻下,采用显微手术经蝶窦入路切除鞍区肿瘤。术后病理学检查提示,垂体后叶星形细胞瘤(WHOI级),周边见增生的垂体前叶组织;免疫组化显示,GFAP(+)、Syn(+)、CgA(-)、EMA (-)、S-100(+)、NF(+)和ACTH(+)(图2)。出院诊断为垂体细胞瘤合并垂体ACTH细胞增生。
术后增强MRI未见鞍区肿瘤残余,但患者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,术后2周内血ACTH及血皮质醇仍未降至正常水平。考虑患者高皮质醇血症主要为垂体ACTH细胞增生所致,于是在术后6个月行鞍区三维适型放疗,6MV-X线,200 cGy/次,共28次,总剂量56Gy。以后,患者激素恢复至正常水平。随访8年期间,患者体重减轻12kg,腹围变小,颈后和锁骨上脂肪垫消失;鞍区MRI随访未见肿瘤复发。
以库欣综合征起病的垂体细胞瘤临床罕见,术前易被误诊。若术后库欣症状不缓解,在排除异位ACTH分泌性肿瘤和肾上腺肿瘤后,可以选择再次经蝶入路切除微小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腺瘤,也可给予三维适型放射治疗达到痊愈。
图2. 肿瘤病理学检查及免疫组化结果。A、B. HE染色;C-F. 免疫组化。其中,C. ACTH细胞增生;D. GFPA+;E.NF+;F. S-100+。GFPA:胶质纤维酸性蛋白;NF:核因子。
(北京协和医院郭晓鹏编译,《神外资讯》主编、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陈衔城教授审校)
相关回顾
《神外资讯》,未经许可不得转载,如希望转载,请联系“神外助手”。请各微信公众号、网站及客户端尊重《神外资讯》版权,经许可转载文章时请清楚注明来源为“神外资讯”。《神外资讯》,欢迎您转发朋友圈。